close

初初看到電影的中文譯名『誰偷走蒙娜麗莎』很直覺地以為是推理或是懸疑為主的片子

然而這部片子講述的卻是藝術圈裡的稗官野史,跟推理、懸疑、辦案等幾乎是沒有瓜葛

反觀原文的片名:La Bande à Picasso(La Bande a Picasso),有人直接翻譯成『畢卡索那幫人』

感覺起來『誰偷走蒙娜麗莎』的翻譯有效而成功地虜獲我的好奇心!

總之,『誰偷走蒙娜麗莎』這齣電影講的其實是與二十世界最有名的畫家:畢卡索有關的故事~

Picasso_1.jpg

 

Picasso_2.jpg (西班牙版本的海報)

先看看電影介紹吧(劇照與簡介摘自開眼電影網)

1911年的某一個夏天,有人從羅浮宮偷走「蒙娜麗莎的微笑」,隔天,長長的參觀人潮,只看見空空的牆面,大家都以為「蒙娜麗莎的微笑」是被移往另一展館。其實這幅世界名畫在光天化日下遭竊,往後兩年,音訊全無,直到某天,在義大利重現蹤跡。

故事敘述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從羅浮宮憑空消失之後,曾放話要火燒羅浮宮的超現實主義詩人阿波利奈爾,隨即被警方鎖定約談,他的藝文圈死黨畢卡索、女畫家羅蘭桑、雕塑家布拉克等名家,都被捲入這件神奇竊案,甚至遭遇囹圄之災,全球輿論譁然。

Picasso_3.jpg

老實說,我對藝術史的認識很淺,雖然偶爾會看些藝術史的故事書,不過總之就當小說瀏覽罷了

因此在看『誰偷走蒙娜麗莎』時,會有很多丈二金剛摸不著頭緒的時候

例如,『蒙娜麗莎』這幅畫在二十世紀初被推崇的程度顯然不若現在的地位這麼高

(電影裡畢卡索那幫人對蒙娜麗莎這幅畫不怎麼全然欣賞)

畢卡索還沒大紅大紫之前,原來也是經歷了很多被取笑、被羞辱,甚至不敢把作品拿出手的時候

(電影中畢卡索也必須忍辱請贊助者拿出錢來買畫)

在當時的畫家,必須要有個『懂得行銷』的藝術評論家來拉抬畫家的作品,而這類的評論家往往也是文筆一流的文字藝術家

(電影中往往有些人出口成詩,與畫家們結為摯友,原來是其來有自)

 ..............

Picasso_4.jpg

在看這部電影前後,我建議可以google看看畢卡索、阿波利奈爾、喬治布拉客、羅蘭珊等當代藝術家的資料

這樣對電影裡角色的互動可以有更深刻的了解與體會~

Picasso_5.jpg

儘管電影劇情發生在法國,但是這卻是一部西班牙出品的電影,

導演與編劇主要是講述這段藝術圈裡的稗官野史,編導利用各個角色身邊發生的故事勾勒出當時文藝圈裡的氣氛

片頭的倒敘手法配合黑白畫面,讓人有墜入時光隧道的感覺,等到故事進入全彩色的畫面時,觀眾早已回到二十世界初期的文藝圈之中,以畢卡索與阿波利奈爾為主線,發展出他們朋友、敵人、贊助商、與情人~

角色之間的互動的牽扯都利用一些小故事或小動作來描寫,例如馬諦斯來看畢卡索的畫作,這樣的舉止讓我感到無比意外,原來讓後人景仰的畢卡索也有經過被前輩品頭論足,不屑一顧的時候...

Picasso_6.jpg

角色間的小舉動值得細細品味,因為這些些微的情緒會隨著故事慢慢堆疊,

因為阿波利奈爾認識了竊盜高手【男爵】,繼而使得畢卡索牽扯入羅浮宮竊案之中,而這些竊盜案也可能讓身處法國打拼(畢卡索是西班牙人,當時居住與工作都在法國)的異鄉客被迫回到自己的國家,失去發光發熱的舞台,在這中間也有兩名美女介入:費南德、羅蘭珊...

兩段感情雖然不得善終,但是四個人心裡深處對感情的無奈與遺憾,還有依依不捨等情緒,電影中很細膩地想傳達給觀眾知道

其實劇情速度不能算快,不過對於原本對這段歷史全然沒概念的我來說,還是看得有點吃力,直到我蒐集了這些名人軼事之後才體會到編導的用心良苦,也開始覺得『誰偷走蒙娜麗莎』真的是一齣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Picasso_7.jpg

最有趣的還是圍繞在畢卡索與好友阿波利奈爾的友情,兩個人從死黨變成了有疙瘩的朋友,感覺得到他們的真性情,也感覺得到他們的身不由己。

我覺得很難得的是,導演並沒有要特別把誰當做壞人,友情由濃轉淡、愛情從無到有到分手...都不過是人生中的經歷,這段故事僅僅是畢卡索生平中一小段軼事,因為牽扯到羅浮宮的名畫被竊而成為茶餘飯後的八卦之一,導演信手拈來的故事手法,輕輕柔柔地讓觀眾得以一窺二十世紀初期大師們的生活與情感,拋開藝術史沈重的包袱,是個很值得一看再看的輕鬆好品~

Picasso_8.jpg  (猜猜看阿波利奈爾的帽子想遮住什麼?)

 

sharing_1.gif  喜歡就分享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uro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