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從大學時代接觸電影開始,我就一直喜歡國片:泛黃的電影畫面、慢吞吞的節奏、一大堆空鏡,似乎代表國片給我的印象。


從侯孝賢、楊德昌等人開始,國片喜歡談論台灣人的在地風俗民情:有戰亂的日據時代,有悲情的國共情結,有白色恐怖的陰影,也有鄉間淳樸的色彩。這些抒發台灣情懷的作品往往是很內斂、深沉,甚至有一點『意識形態』的東西,片子的步調緩慢不說,畫面也常常搞得黃黃的,所以很多人都埋怨『看不懂』或『看不下去』。偏偏這類的作品在國際間大受歡迎,得獎連連,於是乎國片漸漸與國人脫節了,大家一窩蜂地陷入好萊塢的聲光效果之中。


這些年來國片的種類增加了很多,談論主題也慢慢從悲情中跳出來,改弦更張地談論愛情、音樂、青少年文化,同時有香港、大陸內地、國外的資金與人脈進駐後,國片的外型簡直就像變形金剛一樣,一下子跳脫了『看不懂』的窠臼。像是『臥虎藏龍』『不能說的秘密』『色戒』『冏男孩』等更是這一波的高潮。


印象深刻的國片很多很多。



『紅玫瑰與白玫瑰 (1994 關錦鵬導演)』是我第一次深刻地喜歡上國片,她綿密的情感與張愛玲式的愛情糾葛不清,讓我非常enjoy。



李安三部曲『推手 (1991)』『喜宴 (1993)』『飲食男女 (1994)』更是把當時的國片價值從極端藝術 (就是大部分人都說看不懂的那一種類型) 到商業 (就是大部分人都愛看的那一種類型) 做了一個完美的結合,而三部曲背後想表現的家庭價值一直到現在我才慢慢有些了解 (大概是快要當爸爸的關係吧)。



楊德昌的作品也很精采,我最喜歡的是『獨立時代 (1994)』和『一一 (2000)』,這兩部片分別表現了當時台北(灣)人的社會價值觀在傳統中掙脫而出的過程,從演員表現到電影語言都十分經典。



侯孝賢更不用說了,他簡直是新台灣電影世代的神,作品又多又精緻,而且永遠秉持自己的風格,我最喜歡的是『海上花 (1998)』,場面華麗,劇情又很吸引我,演技更是一個比一個精,真的很出色。



其他還有向吳念真的『多桑 (1994)』,李安的『臥虎藏龍 (2000)』等也都很是精采。



這期間包括部分港片與內地電影也大放異彩,像是『東邪西毒』『新龍門客棧』等,隨著時代進步,很多片子也越來越精緻了,例如鬼片系列的『見鬼』『詭絲』,武俠片系列的『英雄』,戰爭片系列的『赤壁』『投名狀』等作品也都頗受觀眾的喜愛,這樣說來華語電影還是很有看頭的,希望這波『海角』熱不只是熱海角,讓精采的華語電影也一起熱起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uro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