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中風病人的物理治療需求 | ||||||||||||||||||||||||||||
| ||||||||||||||||||||||||||||
中風存活者或多或少有慢性失能(chronic disability)的問題。中風後復健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急性期(3個月內),多仍在住院期間,除注意病人生命跡象的穩定外,並早期給予適當的床邊復健或轉至復健病房積極復健;第二階段為亞急性期,一般是指3-6個月間,強調促進動作功能的恢復,盡量回復病人日常生活功能,以減輕家人負擔;第三階段是指中風6個月後,病人的恢復狀況多所不同,有些病人可返回職場,有些病人繼續留在復健體系中,而有些則會返回家中由家屬自行照顧,或轉至安養機構。 物理治療介入中風照護通常在第一和第二階段,較少照顧到慢性中風患者。慢性失能不會隨亞急性期過去而消失,隨著病人老化可能還會產生新的問題,如關節炎、視力退化等。病人因疼痛、不便等其他因素造成的不活動生活型態可能與慢性失能形成惡性循環,更加限制病人的活動範圍。加上可能原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及其併發症,嚴重影響病患的生活功能、健康和生活品質,甚至還會影響到照顧者的生活品質。 台大醫院2008年7月新成立物理治療中心,復健學系2008年第一學期因此新設物理治療臨床實習研究課程,在8至10月於台大神經部腦中風特別門診,接受慢性中風病人的物理治療轉介,提供相關服務,二個多月來共追蹤了29位慢性中風病人。大部分的病人的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集中在等級2~4之間,年齡大都在50歲以上,有些病人對病史記得非常清楚,細數所有發生的事情,有些則是完全不想記得或記不清。 有一位病人完全沒有任何症狀,且規律運動,甚至符合每週五次、每次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但是談到自己中風,就會自覺沒用,十分沮喪。另有一些病人失能不算太嚴重,卻完全不活動。也有一些病人自己持續做訓練,但因缺乏適當的指導,只著重在肌力訓練,而未加強動作控制或注意到動作協調或品質的問題。不少病人抱怨肢體上或關節的不適或疼痛,很多是因為高張力、活動度受限、肌肉的緊繃攣縮、肌力不平衡或控制力不佳、肌耐力不足所致。有位病人抱怨近日行走時足部內翻嚴重,因擔心跌倒、便鎮日坐在家中,對配偶十分依賴,配偶表示只要可以做到的一定會去做,但直言壓力很大。另一位重度失能合併失智者,則整日臥床,甚至躺著接受經口餵食。我們覺得前者若有短腿支架來協助控制足部內翻,當可增加活動、減少對家人的依賴,後者若有張醫院用床,應有助於降低吸入性肺炎的危險。 29位病人中,多數可經由一段時間的運動訓練而獲得某些程度的改善,有7位願意至院做物理治療,以加強最近明顯退化的生活功能。大多數慢性患者及家屬則希望回診時我們能教導一些運動和照護方法,因此我們依據病人和家屬的主訴和不同的狀況,提供適合的居家運動指導。兩個星期至一個月後以電話追蹤病人對居家運動的依從性(adherence)。少數病人的家屬會因為物理治療師的建議認真監督病人做運動。有些病人雖然沒認真做運動,接到電話感覺自己受到關心,承諾會改善。也有不少病人和家屬可能已習慣慢性中風的生活型態,而未能依照物理治療師的建議有足夠的依從性,未來應再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困難或不運動的障礙,進而協助解決。或許由醫院出面定期舉辦病友會或架設照護網頁,是協助這些慢性病人的一種方式。 我們還發現一些病人有輔具需求,然欠缺取得適當輔具或社會福利補助的資訊。事實上政府提供許多可用的協助給失能者,但他們往往沒有相關訊息,致使無法藉此協助進一步改善其生活功能和品質,也造成家屬很多心理壓力和焦慮。其實病人或家屬可至臺大醫院內的輔具中心尋求協助,亦可由輔具資源入口網http://repat.moi.gov.tw/得到資訊,或洽各地方政府社會局。 以慢性中風病人需求為中心的服務尚未完全建構。我們希望以這個新近發展出來的模式,加強追蹤慢性中風病人,針對他們的問題和需求,提供門診的諮詢、指導和訓練,甚至發展居家物理治療或走入社區提供一些團體訓練,以減少病人慢性失能的問題,並協助他們調適生活型態,促進健康。附表是我們以mRS為基礎,整理出慢性中風者常見的問題和相對應的物理治療目標,提供讀者參考。 | ||||||||||||||||||||||||||||
表1. 不同mRS等級之慢性中風病人常見的問題和物理治療目標
| ||||||||||||||||||||||||||||
參考文獻: | ||||||||||||||||||||||||||||
|
- Dec 03 Wed 2008 15:18
慢性中風病人的物理治療需求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