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NOWnews更新日期:2010/03/09 03:05 記者朱錦華/特稿



為什麼在今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爭奪戰裡,相對小成本的獨立製片的《危機倒數》會擊敗雄勢大的大的《阿凡達》?



首先是它的時代意義。《危機倒數)是將近四分之一世紀以來,第一部獲得奧斯卡這項最高榮譽的戰爭片。它也是第一部獲得奧斯卡肯定,以伊拉克戰爭為主題的電影。



過去四十年來,只有三部戰爭片拿到奧斯卡最佳電影,1970年的(巴頓將軍),1978年的(越戰獵鹿人)和1986年的(前進高棉)。 上一部得最佳影的戰爭片,距今已有23年。



以往奧斯卡對美國泥足深陷的戰爭一向冷漠以對。越戰打了一萬個日子,但直到結束後的1979年,才有一部越戰電拿下最佳影片《越戰獵鹿人》。



但畢竟如今時代不同了。包括奧斯卡的投票委員在內,當今的美國人比以往更能正視自己的傷口﹕而且是正在流血的慯口(伊拉克戰爭) ,而不是已經結了痂的傷疤(越戰)。他們願意審視這個傷口,也讓《危機倒數》有幸登上被鎂光關注的舞台。



以風格而論,大量的使用手搖攝影機和遠距拍攝,讓本片呈現出一種近似紀錄片、甚至新聞影片風格,加深了一種類似場場直擊的逼真感。



以內容而論,影片描男主角(拆彈家)像吸毒般耽溺於生死一瞬間的驚悚快感中,跟片頭的引言﹕「戰爭就是毒品」遙相呼應,同時直指戰爭的本質就是一群毒癮者的共犯結構。



本片裡並沒有一名恐怖分子是面目清楚的,他們都在隱身在人群中。正因為如此,所以拆彈部每次出任務時, 總是覺得危機四伏,每個旁觀者都者是恐怖分子。到了後來,非但敵友難分,更是到了人鬼難分的地步了(尤其是片中那個叫貝克漢的小男孩)。



貫穿全場懸疑與警悚氣氛,為「無處不是戰場」,「無處不是地獄」作了最錐心刺骨的詮釋。本片並流有直批判美國或伊拉克恐佈分子一方不對。它批判的是,戰爭如何像毒品般戕害人性。



相對的,《阿凡達》有全球的和平、友愛、護鄉土的政治正確主題。但有如七寶樓台的眩目3D科技,儘管在電影科技史上是重要里程碑,但難掩它內容的空洞,平庸、以及處處的似曾相識。



影片中的好人壞人稜角分明,一清二楚,跟童話角色無異。故事前半段是「潘多拉星球版」的《風中奇緣》;後半部則是以《星際大戰》的電玩佈景,重新包裝一場印安人擊敗白人騎兵的「小大角」 之役。而那種童話式的天真結局,更讓人覺得本片事有如它出神入化的特效一樣,簡直是甜蜜夢幻。



奧斯卡的投票委員都不是三歲小孩子,多多少少都自許有點深度,要他們把最佳片影片投給一部如此天真爛漫的電影,是有點難度的。何況,這是一部需要戴上3D眼鏡才能看出優點的影片,對其他競賽者來說,公平嗎?


============================================================


我自己在猜的因素:


1. 阿凡達的內容比較夢幻,童話式的架構與結局,只能說誠意無限、創意不足。


2. 阿凡達的場景除了3D之外,很多都跟柯麥隆過去的作品很像,新鮮感只剩3D效果。


3. 阿凡達票房太好了,這樣會減少很多同情票。


4. 危機倒數的得獎氛圍營造得很好,感覺阿凡達可以得很多技術獎,反而讓危機倒數有機可趁。


不過阿凡達對3D的電影效應影響還是不容小覷,畢竟這是時代的進步,就像是手搖鏡頭有它特殊的效果與意義,3D效果也可以創造出電影不一樣的感受。畢竟看電影嘛,不管戴不戴眼鏡,『爽』『不爽』很重要,否則全是一些曲高和寡的畫面,也不值得鼓勵。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uro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