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片越來越有多元發展了,許多編劇與導演勇於開創出新的格局,即使在經濟窘困的狀況之下,依然能夠端出一道道風味各異,同時讓人回味無窮的佳餚。

『第36個故事』,老實說,沒有桂綸鎂掛帥,我不一定會想看(我想這也是台灣電影的隱憂之一:缺乏明星的光環加持),如此一來還真埋沒了這部好電影呢。

這個故事很簡單,朵兒(桂綸鎂飾)開了一家夢想中的咖啡館。她希望這家咖啡館優雅、簡單、充滿濃濃的咖啡香,就像她自己一樣。但是個性大剌剌的妹妹薔兒(林辰唏飾),卻任性地在咖啡館裡玩起了「以物易物」的遊戲。大量的老舊雜物就這樣堆積在原本應該令人覺得放鬆的小小空間裡,等著被評估、交換。《情節簡介與劇照摘自奇摩電影網頁》



故事線條很簡單,配合明亮的佈景,讓整部電影一直處在溫暖的狀態。故事裡的一些情節仍嫌鬆散,像是『第36個』故事,似乎來得牽強,不過看得出來編劇想要傳達的意念。我覺得應該可以更強化這個部分的重量,像是介紹一下35塊香皂的香味、或是來源等,配合主角的插畫,在多一點點描述,我想,『第36個』故事可以更吸引人一點。

不果導演很不錯,利用一些鏡頭的變化,可以讓看似平凡的劇情更生活化或印象化。例如里長的段落刻意避開了特寫的畫面、中孝介出現的橋段也刻意減少中孝介的明星光環,這些可以讓畫面更生活化;相對的,薔兒說故事的橋段運用了『聽眾』與『燈光』的轉換,讓故事變得似是而非,虛虛實實之間,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有時候場景又拉到長沙發,偶而是兩姊妹的對話、偶爾是朵兒自顧自地對談......這樣的景象很像廣告才會有的東西,融入在電影裡可以增添趣味與可看性,也可以讓枯燥的對白變得有趣許多。

大量的街頭訪談,顯得有點突兀,常常會打斷我觀影的心情,勉強算是莞爾,我到覺得可有可無呢!反而是劇情裡提到的幾個選擇題,可以讓觀眾自己想一想......



整齣戲就是位朵兒量身打造的,桂綸鎂充滿自信與個人風格的演出,完全沒有讓觀眾失望,把電影裡清新脫俗的氣質完全掌握著,其他的演員像是小跟班一樣,繞著朵兒轉。

當然薔兒與男配角的演出也算是襯職,只是說不上來有沒有強化了電影的質量。例如『薔兒』的角色個性鮮明,但是很可惜被桂綸鎂一路壓著演......跳不出來;其他的角色缺少了特寫的畫面與內心戲,也少了一些個人風格。

不過整體看來,電影還是維持在一個清新、溫暖的氛圍裡,不認識台北的觀眾也許會被朵兒咖啡館裡的點點滴滴給迷上,認識台北的觀眾可以到朵兒咖啡館感受一下電影的味道(據說是在富錦街),朵兒咖啡館(Daughers' Cafe)更是兩個姊妹(女兒)共同的心血,恰如其分的命名,讓人更有溫馨的感受!

對了,中孝介的橋段很有趣,他的歌實在很耐聽,會起雞皮疙瘩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uro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