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少在奇摩電影網頁裡看到網友們批評一部電影的口竟是如此一致的:爛!!!
真的很爛嗎?爛在哪裡嗎?(越爛的評論越能引發我們想一探究竟的慾望,這就是人性啊~)
尼可拉斯凱吉擔綱演出,飾演一個警察因為前女友的求救信來到某個私人島嶼尋找自己的親身女兒,尋找的過程中卻意外發現自己已經墜入自己從未想像到的驚恐之中。
一定有不少觀眾是衝著影帝而來的,帶著極高的期望,帶走更多的失望吧。
我查了一些資料意外發現這部電影其實是老電影『異教徒』的舊片新拍之作。『異教徒』據說劇情充滿了前衛的思想與離經叛道的行為,繼而在當時引發一陣騷動,原版片也因此查無去向。
這讓我重新檢視了『惡靈線索』想要表達的意境。
『惡靈線索』裡面呈現的是一個女性為上的社會,女尊男卑的環境幾乎是向『蜜蜂』取經而來,他們堅信這樣的社會型態可以維持自給自足的穩定生活。
不過這部片卻讓觀眾看到一半才能體會到『蜜蜂』或是『蜂蜜』對他們的意義,儘管編導安排了愛德華(男主角)用杯子砸死一隻蜜蜂、抱怨吃早餐沒有蜂蜜可以配麵包,卻都不足以彰顯後段劇情裡『蜜蜂』的價值,當然觀眾很難就此取得認同。
我看得出來男性在這個社會裡的卑微地位,卻不能解釋愛德華出現的時候,怎麼不會引起一些騷動(即使是精心安排也會有一種見獵心喜的表情吧?)而女尊男卑的的異常社會行為又怎麼不會引起愛德華的懷疑呢?倘若編劇能多加一點線索:像是男女主角相識的經過、其他男性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歷等,這種『蜜蜂(密封)式社會』的想法與效果才能再更豐富些,也比較能鞏固整部劇本的架構。
愛德華在片子裡東奔西跑,尋找女兒的下落,可惜這些線索不但瑣碎,又不連貫,只見衣服、屍體來來回回,根本難以相連所有線索來製造 1+1>2 力道,甚至對於『活人生祭』的結局更是沒有貢獻,難怪很多觀眾看到結局感到無言以對。其實這個結局很震撼,包括活人生祭、被前女友陷害、被親身女兒放火燒死...這些超變態的元素舊因為沒有跟前面的劇情環環相扣,變成了大笑柄,而本來很有想法的『蜜蜂式社會』也變成了一齣鬧劇。
編導加入很一些似真似假的車禍、幻覺,同時也增添了一些怪怪的角色(像是失明的雙胞胎婆婆、雙胞胎老師等)原本的用意應該是要加強戲劇張力與驚悚的氛圍,無奈因為不夠緊湊與懸疑的劇情也成了累贅。
本劇的原名:the wicker man意指下圖中用木條編織而成的祭台,跟『惡靈』到底有啥關係呢?還不如原片裡『異教徒』的譯名來得有power。尼可拉斯凱吉在劇中表演很精采,整部片都靠他了。其他的演員演不出懸疑驚悚或是真假難辨的效果,最多就是有點詭異罷了。這些也許跟劇本也有一點關係,如果劇情再多給演員一些東西去發揮,可能會比較有效果。
據說原片裡很多離經叛道的行為,像是亂倫、雜交、血腥暴力等元素,如果這些東西能夠重新在『惡靈線索』裡呈現出來,戲劇張力不可言喻,再讓男主角多找到一點跟『雄蜂獻祭』的線索,呼應結局,觀眾也比較能體會主角最後不斷嘶吼那種痛苦、難過、複雜、無奈又不堪的心情。
總體回顧之後,我才發現其實『惡靈線索』的基礎想法是很棒的:男女性別的重新檢視、繁衍族群的手段、社會秩序的維持、密封式社會的異教思想...其實是很迷人的,最後運用了陷阱、背叛、逆倫(女兒放火燒自己的父親還可以嘻嘻哈哈)等元素加強震撼力,這些東西湊在一起應該會非常精采。
可惜劇本刪掉了異教徒(?)叛逆的過程與原因,少了一些誇張、離譜或是異端思想的內容,讓觀眾遲遲無法認同角色裡的行為;在主角搜尋線索的過程中又過分吝嗇丟出『異教』的思維,少了那些讓觀眾可以害怕、驚恐或是訝異的引線,所以當結局(引爆點)出現的時候,觀眾才會有 “幹嘛要繞這麼大一圈來燒死男主角?” 這樣的想法,唉~~~可惜原本那些讓人驚艷的基本元素也跟著被謀殺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