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2年初國片大爆發,從『愛』『痞子英雄』『陣頭』等一路熱賣到『犀利人妻』,難得有這麼多部電影有破億票房,然而在金馬獎卻紛紛落馬,終於靠著『逆光飛翔』以及『女朋友。男朋友』奪下三個獎項。





『女朋友。男朋友』的故事很簡單,先看一下簡介:


 


阿仁(鳳小岳 飾演)愛著美寶,但17歲的美寶(桂綸鎂 飾演),卻在心中對阿良(張孝全 飾演)這樣說著。年少輕狂的他們用屬於他們奔放的青春衝撞著教條與規範,在1980年代尚未開放的台灣,他們在學校的角落噴漆、策劃著朝會時的狂歡舞會。而面對阿良無聲的拒絕,美寶只好轉而接受阿仁熱烈的追求。離開了家鄉質樸純淨的玉蘭樹,三人進入城市上了大學,跟著在台北的廣場上大聲疾呼關於自由的種種理想。而情感上的欺瞞與背叛,卻也讓三人曾經單純而美好的關係逐漸崩毀。時光流轉,歷經彼此關係的重新洗牌,踏入社會,失去聯繫多年的美寶與阿良再度重逢。重溫舊事,那些美好而感傷的過去,他們能夠從彼此的身上找回誠實面對愛情的勇氣嗎?17歲時相互許下的約定,終於要實現了嗎…



這部電影大致上可以區分成三個部分:中學時期、大學時期、以及成年時期…導演在中學時期的學生瘋狂行徑做了很詳細的描述,緊湊的鏡頭,錯綜的剪接,以及偏黃的光線都描繪著80年代不安又想突破的氣氛。來到大學時期,更盛大的學運以及更瘋狂的行徑,把片子(三角關係)拉到鄰近崩潰的邊緣。成年時期的畫面則趨近柔和唯美的氛圍,利用兩位『小三』的角色,把憂傷的氣息條理得很濃郁。





老實說,我還蠻喜歡導演三種不同的編排,將三個人的關係從模糊到清晰,把愛情定義得更直接,也把『女朋友』『男朋友』的關係刻畫出來。到底『愛情』是什麼?是一種改革嗎?80年代的女追男、90年代的同志出櫃、新世代的小三…哪種愛情才是轟轟烈烈?哪一種愛情才是『愛了就不後悔』?


 


林美寶追著陳忠良,礙著陳忠良的同志傾向,美寶的心裡卻總是放不下那段最單純的單戀~


 


王心仁愛著林美寶,直接又徹底,但時勢造英雄的結果讓王心仁始終只能愛得到娶不到,真的狠得下心拋妻棄子去追求初戀的無怨無悔嗎?


 


陳忠良戀著王心仁,隱匿又危險的情愫讓陳忠良從頭到尾都當著小三,看著愛他的人與他愛的人談感情,守著愛人的結晶,做了愛情的陪葬者





故事雖然不是曲折離奇,但是愛恨交錯的網絡交織出充滿人文氣息的電影畫面,導演引用很多元素來描繪三位主角的個性 (髮型、玉蘭花等),但是太過意識型態的結果是不是能被廣大的消費族群接受?還是只能吸引特定的小眾呢?憑良心說,導演的手法固然有心,卻難以震懾觀眾的視線,剪接雖美,但是頻頻切換的場景與稍微紊亂的步調都在挑戰觀眾的耐心,所以很多網友才會有:看不懂、看不下去的評語。


 




另外,導演的鏡頭與光線也很美,宿舍裡暖色系的燈光、廣場後方細微的紅色警告燈、還有泳池畔偏黃的光線都很有韻味,尤其是張孝全與兩個雙胞胎在公車站亭等車的畫面,說明了很多三個主角錯綜複雜的情緒,還有鳳小岳與桂綸鎂最後在機場的橋段,幾乎要讓人崩潰……這些細膩的元素足見楊導演是很用心的,只不過我覺得在對白上太過文鄒鄒了,儘管三個主要演員國台語交雜、儘管桂綸鎂已經很盡力地把台詞咬清楚,但是還是咬不出台語的口氣,國語也不夠俗,句子裡少有語助詞或發語詞,因此在觀影時不太容易融入主角的情緒之中…




幸好有幾句台詞還是設計很有梗:【我要的愛,你給不起...】【我們不是為別人吃苦,我們是自討苦吃】,值得掌聲鼓勵!






桂綸鎂的演出驚艷,與以往螢幕上的形象有所不同,劇情裡的起承轉合也很有層次,算是有演出代表作了,可是我還是覺得在情緒拿捏上還太小心翼翼,像是當鳳小岳小三的那段時間,除了狂罵三字經之外,看不太出心裡掙扎不安的樣子,我個人覺得很多細膩的情感演繹上還缺了點靈魂。





鳳小岳的演出也很精采,只是礙於外型、口條,始終有揮灑不出來的感覺,但是相較於我看過的『艋舺』志明一角,我覺得王心仁這個角色更豐富,更有精神,算是有明顯進步了~





張孝全的演出是讓我覺得最完整的了,除了狂秀好身材之外(這點放在同志角色上倒是很理所當然),張孝全眼神裡的渴望、失望、不安全感都有演出來,陰鬱的氣質延續到撫養雙胞胎長大還能貫徹始終,很難得。相較於以往幾位入圍男主角的台灣演員(阮經天、彭于晏等),其實張孝全的演出絲毫不差,尤其是這個角色深沈內斂,難度也高,無緣奪下影帝實在可惜。(還好有個台北電影節影帝可以安慰心情)





還值得一提的是張書豪(飾演娘娘腔),這個搶眼的角色本來就吸睛,張書豪有演出其中的特色(讓我想到慾望城市裡的角色),能夠放下身段到如此程度真的很厲害,不但成功當了稱職的綠葉,也不至於被三個主角的光芒掩蓋,能入圍金馬獎實至名歸!








『女朋友。男朋友』嚴格上不該歸類成商業電影(相較於同樣討論愛情的『愛』『失戀33天』『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但是遊走在大眾與小眾之間其實都有所不足,也許想在台灣電影市場佔得一席之地不能太過小眾,但是太過商業又不能滿足導演的需求,兩權相衡之下的成果使得觀眾毀譽參半。能入圍最佳劇情片已經算是很不錯的了,想得獎實在還要好運氣(果然是很遺憾沒有得獎運),不過放遠眼光來看,這樣的企圖心與作品已經看得出來國片漸漸走向成熟、有特色的世代,在港片與大陸片之中創造專屬於『台灣電影』的口味與走向,不算壞事,希望大家也能繼續支持國片,才能使台灣電影更發揚光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euroeri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